邮箱账户:@jxcn.cn  密码: 
首页 | 中国江西网 | 论坛 | 博客 | 社区 |   新闻:0791-86849275 广告:86847125 手机报:86849913

一河清水入画来

——广昌县探索创新绿色金融打通“两山”转化通道


 大江网   2021-12-13 08:42:56 来源:江西日报 编辑:徐杰 作者:李耀文
[浏览字号: ]

      坐落于广昌县城郊河源湿地旁的沙子岭村,曾因河道淤塞,导致村庄常年受洪水侵扰,杂草丛生。初冬时节,记者来到河源湿地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,河源湿地变成了集休闲、体育健身、观光为一体的湿地公园,简易桥变成了风雨廊桥,河源湿地公园一带成了广昌人居住首选地。

      河源湿地和沙子岭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,源于广昌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“两山”转换之路。

      广昌是我省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,境内的抚河源头保护区总面积达1075.5平方公里,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;划定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7.86%,是第二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.55%。呵护抚河源头活水的使命,一度让广昌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。

      如何突围?广昌一手抓环境保护,一手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,探索创新绿色金融,围绕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资本、资本变资金”,探索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可度量,把生态环境“高颜值”和经济发展“高质量”当作一幅“双面绣”来精工细作,打通“两山”双向转换通道。

      广昌办法之一便是“以河养河”。

      2018年10月31日,广昌县政府将旴江主河道全流域砂石资源开采权,许可给广昌县投资发展砂石有限公司统一开采经营,明确了开采范围、经营期限、出让金额及付款方式、权利和义务、禁采区等内容。

      2019年3月和5月,广昌创新融资方式,开展河道采砂绿色金融试点,以县投资发展砂石有限公司经营性收入作为还款来源,通过市场化运作,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申请贷款5.3亿元。

      “用来自河道的资源置换金融资金,解决了广昌县财政不足的现实,提升了城镇化建设、河道整治的功效,从而达到以河养河的目标。”县投资发展砂石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党支部副书记付建群介绍说,以上贷款主要用于旴江河道治理和两岸生态护坡、景观提升等“城市双修”及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程,建设了全长30公里的滨江绿道系统、占地84亩的半岛公园、130亩的湿地公园、43.3万平方米的绿化带和滨江市民广场等。

      在美化亮化城镇的同时,乡村环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。广昌县生态环境局综合股负责人魏凌云说:“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全县环保设施的运转情况,只要有治污设施停止运转,或者出水不达标,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,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”广昌县率先采用PPP模式,全面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,项目总投资2亿元,包含11个乡(镇)集镇污水处理站建设等,共建设污水处理站124个,每日可处理生活污水9300多吨,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。

      除了水资源利用成效明显,广昌还通过绿色金融手段,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,让山、田、林成为有价之宝。相继推出了以林权、林下生态农作物经营权、流转土地经营权为抵质押物的“农林快贷”和“赣合贷”“惠农e贷”,重点支持食用菌、蜜橘、油茶、绿化苗木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,鼓励支持林业碳汇项目和碳交易,提高林农造林积极性。

      如今,广昌正立足生态优势,推动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围绕白莲、食用菌等特色产业,推进现代农业、设施农业高效发展;围绕绿色食品加工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,工业发展实现绿色化;依托得天独厚的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,推动文化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,高品质打造长桥乡上凡村香花湾乡村旅游点、彭田产村融合示范点,建设中国莲花国家4A级景区,生态旅游全域化成效明显。今年前三季度,该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%;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%;财政总收入完成10.35亿元,同比增长15.2%。

      易忠华 曾恒贵 本报记者 李耀文

     



    新闻:0791-86849275  广告:86847125  手机报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关 新 闻
     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  1.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权所有©中国江西新闻网    新闻:0791-86849275    广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机报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赣ICP备案:赣B2-20050349号  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赣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网证(赣)字06号
      网络视听许可:1407206号   文网文 [2009] 144号    赣演经字编号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  主办:江西日报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