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箱账户:@jxcn.cn  密码: 
首页 | 中国江西网 | 论坛 | 博客 | 社区 |   新闻:0791-86849275 广告:86847125 手机报:86849913
传统农业产业如何提升发展水平,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?记者走进新余市蔬菜种植专业村港背村——

“蔬菜村”里话产业振兴


 大江网   2025-03-26 10:30:39 来源:江西日报 编辑:刘薇 作者:胡光华
[浏览字号: ]

      港背村的春天似乎来得更早——菜农早在去年腊月前,就把辣椒、茄子、黄瓜等种子播下了地。今年春节也没闲着,整地,堆肥,起垄。别人还在育苗期,他们的菜苗已妥妥地移栽到了地里,在春光滋养下茁壮成长。

      3月11日,一进入新余市仙女湖区仰天岗办事处港背村,映入眼帘的,是一片片盖着农膜的菜地,一个个忙碌的身影。

      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平介绍,港背村是全市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,有40多年种菜历史。全村900户,蔬菜种植户就有200多户,面积600多亩,年销售收入在600万元左右。“一棵蔬菜形成一个产业、富了一方人呢。”

      在太坪村小组,廖强根、张兰英夫妇正忙着栽种辣椒。田垄盖着透明农膜,像穿着贴身内衣,保温、保肥、保墒。廖强根将一株株辣椒苗均匀放在农膜上,张兰英一锄一插,然后掩上土,苗就栽好了,夫妻俩配合默契。

      “能不默契吗?两口子种了几十年蔬菜了。”张海平笑道。

      廖强根种了10亩蔬菜,和其他菜农一样,都是辣椒、茄子、黄瓜等时令蔬菜。为抵御春寒,除了穿“贴身内衣”,还得给菜秧盖上“薄棉被”——用小山竹支起农膜棚。

      “这些菜什么时候上市?”

      “这么说吧,辣椒、黄瓜、小南瓜比别处早20天左右,茄子早将近1个月。”廖强根说,早一天晚一天,价格差别就很大。由于抢了时间,喝的是生态水,喂的是有机肥,港背村的蔬菜品质优、口感好,相当抢手。

      人勤地不懒。港背村这方水土滋养着露天蔬菜种植产业,让不少农户过上了好日子。港背村蔬菜种植产业扎根40多年,奥秘是什么?

      其一,有一批热爱土地的“土专家”。

      57岁的温发根,是港背村蔬菜种植元老,也是村里最早到山东寿光学习蔬菜育苗、种植技术的农民之一。“那时到了痴迷的地步,就想着把菜种好。”温发根说,他每年要买一堆有关种菜的书,每天晚上看书、做笔记。

      在他家,记者看到《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鉴》《新农村种植栽培大全》《新编农药手册》等多本“大部头”,有的都要被他翻烂了。二楼房间内,还装了好几麻袋书。

      爱学习的温发根,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“土专家”。港背村菜农遇上疑难杂症,找他准没错。在他的影响带动下,村里成长了一批技术过硬的蔬菜种植能手。这些“土专家”,通过科学种植技术,让村里蔬菜种植产业健康成长。

      其二,有敏锐的市场触角。

      “刚开始,我们村蔬菜生产周期和别处一样,没竞争力。”要前村小组蔬菜种植大户张润生说,“后来,我们根据市场行情,把蔬菜生长周期往前赶,让港背蔬菜成为上市最早的露天时令蔬菜,价格就涨上去了。”

      打时间差,看似简单,但要做好并不容易。还好,有一批爱琢磨种植技术的“土专家”,他们不断试验,对育苗时间、保温技术、栽培方法等各环节一一摸索,最后有了成熟经验。

      “因为上市早,辣椒能卖到每斤10块钱,茄子每斤8块钱,黄瓜、小南瓜每斤5块钱……”张润生说,“一天一个价,时间就是收益。”

      蔬菜卖得好,还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。

      港背村菜农与蔬菜批发商形成长期供需关系,及时了解市场需求,根据客户要求调整种植品种。

      这方面,温发根等大户可谓功臣。他说:“我经常引进新品种,小面积试种后,再决定要不要推广。”

      港背村菜农还普遍采用鸡粪、菌菇废渣作底肥,因此蔬菜口感更好,深受市场欢迎。

     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,港背村菜农对蔬菜种植产业充满感情,有着很高的生产积极性。但他们对港背蔬菜种植产业的未来,也表达了一些担忧。

    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”“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,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”“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”。

      “对照这些方面,我们的蔬菜种植产业还有不少弱项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菜农们说。

      一要解决蔬菜种植产业后继无人的问题。

      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,留村的人越来越少。港背村2700多人,最多四分之一留在村里,且多是老年人。温发根说,原先港背村小组有30户种菜,现在不到10户,劳作的都是六七十岁的人。

      张海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:这一辈人干不动了,港背村蔬菜种植产业走向何方?“农业产业一定要升级。之前我们曾试点流转土地规模经营,效果不错。今后,要想办法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,同时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、入股参股、服务带动等方式受益。”

      二要把菜农有效组织起来。

     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,才能有效激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。

      港背村蔬菜种植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,从购买农资、生产管理到销售等,菜农在各个环节都是各自为战。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,引领作用发挥不够。因此,农业资源未有效利用,生产成本高,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……

      为把菜卖好,种了18亩蔬菜的港背村小组种植大户温令珠全家上阵。老两口负责采摘蔬菜,天麻麻亮送到城区农贸市场。儿媳妇负责摊位,把最新鲜的蔬菜卖到市民餐桌。

      “菜农非常辛苦。”张海平说,还是要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,从生产各环节把菜农组织起来,化个人力量为集体力量。目前,村两委正在想办法,比如发展农村电商,在销售上实现菜农利益联结等。

      三要实现产业融合,提升发展后劲。

     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,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,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。

      说起前些年举办的港背蔬菜采摘节,温发根忍不住称赞:“活动内容丰富多彩,游客来得多,蔬菜卖得很好,港背的名气也更大了。”当时,办事处和村委会想依托蔬菜产业,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。但由于多种原因,蔬菜采摘节办完几届就停了。

      产业融合发展,可以延长产业链条,拓展产业功能,形成新的产业形态。办事处和村委会深谙此理。因此,这些年在港背村实施了多个农业基础设施、数字乡村建设项目。“慢慢为产业融合打基础吧。”张海平说。

      “蔬菜村”里话产业振兴,虽有不足,但看到更多的是基层和农民之盼,以及他们为推动产业发展作出的努力。乘着乡村全面振兴东风,相信这些“蔬菜村”的未来会更美好。

    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光华

     



    新闻:0791-86849275  广告:86847125  手机报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关 新 闻
     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  1.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权所有©中国江西新闻网    新闻:0791-86849275    广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机报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赣ICP备案:赣B2-20050349号  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赣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网证(赣)字06号
      网络视听许可:1407206号   文网文 [2009] 144号    赣演经字编号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  主办:江西日报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