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箱账户:@jxcn.cn  密码: 
首页 | 中国江西网 | 论坛 | 博客 | 社区 |   新闻:0791-86849275 广告:86847125 手机报:86849913
寥寥几笔勾勒童真 康复之路见证希望

“星星的孩子”画出了他的“大鲨鱼”


 大江网   2025-04-03 10:11:43 来源:大江网-江南都市报 编辑:章峰 作者:赵琼
[浏览字号: ]

      “我画了一条大鲨鱼!”6岁男童寥寥几笔在纸上勾勒出卡通鲨鱼形象,灵感来自近期阅读的绘本。这名看似活泼的男孩,其实是孤独症儿童。4月2日是第18个“世界孤独症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口号为“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,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”。4月1日,记者探访南昌市豫章儿童康复中心,近距离了解“星星的孩子”的康复治疗与内心世界。

    孩子正在绘画。

      机构:根据个体差异实施教育计划

      孤独症谱系障碍(以下简称“孤独症”)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神经发育障碍,目前尚无特效药物,但早期干预和规范康复可显著缩小与普通儿童的差距,帮助其融入社会。江西省残联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全省已有176家定点孤独症康复机构,累计救助5000余名患儿。

      豫章师范学院鹤琴楼内的豫章儿童康复中心,兼具康复与教学功能。三楼的个训室外张贴着患儿档案:“小肖(化姓),5岁,好动内向,喜欢吹泡泡,能简单交流”“小紫(化名),5岁,活泼好动,偏好肢体游戏”。每名患儿都有专属档案,记录其特点与发展水平。

      “我们因材施教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”该康复中心副主任刘芸介绍,这里主要服务0岁—7岁儿童,75%为孤独症患儿。该中心创新“1+N”康复模式:以社交课程为核心,分初、中、高三级;“N”为配套课程,如感知觉训练、语言认知等。完成高级课程并通过评估者可入读普通学校。

      刘芸指出,康复儿童的就学适应是概率事件,实际效果取决于学校支持体系。目前,该中心正开展长期追踪随访。

      家长:孩子康复后数学考了80多分

      7岁的浩浩(化名)经过3年康复干预,目前就读于南昌某小学一年级。当日上午,浩浩见到康复师罗美英时,第一时间冲过来抱住了她。罗美英说,浩浩在康复中心的3年里,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
      记者发现,浩浩虽然看起来有些腼腆,但很难看出他曾是一名重度孤独症儿童。

      2018年,1岁9个月的浩浩被诊断为“重度孤独症”,2019年来到豫章儿童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,成为中心年龄最小的孤独症患儿。

      浩浩康复过程中的点滴变化,其母亲缪女士记忆深刻:3岁时第一次叫“妈妈”,4岁半能和妹妹简单对话,5岁开始认读文字,6岁参加幼儿园表演。经过评估,康复中心认为浩浩恢复良好,可以正常入学。康复师刘芸表示,浩浩是中心小龄患儿中康复效果显著的案例,“现在和其他小朋友没什么差别了”。

      缪女士说,浩浩上幼儿园时每天回家都会分享新交的朋友。去年进入小学后,她发现浩浩数学能考80多分,也能流利背诵语文课文。她希望学校能给予浩浩更多包容,让他更好地融入课堂。

      学校:5年来已为400余名患儿提供服务

      “我们家孩子进步缓慢。”家长孙女士焦虑地说。她4岁的外孙泡泡(化名)被诊断为中度孤独症,在康复中心治疗一年多仍只会说简单词语。

      泡泡的康复师是“95后”郭宇。每次课前,他都会准备彩带、气球等教具。泡泡处于初级阶段,这些教具用于调动五感。课程以陪伴玩耍为主,郭宇会挥舞彩带吸引泡泡视线,或玩“坐飞机”游戏并发出“哈休”声。整个教学中,郭宇必须将情绪放大十倍才能吸引泡泡注意。

      郭宇表示,孤独症康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康复师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。这是他第一份工作,从实习到入职已5年。“这是份特别有意义的工作,孩子们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慰。”

      豫章儿童康复中心现有13名专职教师,多毕业于豫章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。该院研发的构音语言康复技术和“1+N”孤独症教育康复模式已被20多家机构采用,帮助800余名孤独症儿童。

      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照亮‘星星的孩子’。”学院党总支书记胡金秀说。该院36年来培养了3000余名特教教师,其中约1000人从事孤独症康复。学院2018年创办的康复中心已为4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,75%的孩子成功融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。

      文/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赵琼

     



    新闻:0791-86849275  广告:86847125  手机报:86847093   
     相 关 新 闻
     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  1. 1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”或“中国江西网”、“大江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2. 2、凡本网注明“中国江西网讯[XXX报]”或“中国江西网-XXX报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江西网·XXX报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    3. 3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江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      4. 4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      版权所有©中国江西新闻网    新闻:0791-86849275    广告:0791-86847125    手机报:0791-86847093    
      赣ICP备案:赣B2-20050349号  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赣B2--20120039    新出网证(赣)字06号
      网络视听许可:1407206号   文网文 [2009] 144号    赣演经字编号048
      主管: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  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  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  主办:江西日报社